提到“养生”这个词,许多人并不陌生。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们,越来越注重养生。然而养生的精髓是什么?养生的具体方法都有哪些?如何才能做到养生?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深入了解和全面知晓的。
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主要特征。其精髓在于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(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)。即在未发生疾病之前,通过各种养生手段,使疾病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,甚至于不发生疾病,而不要等到疾病已经发生了再去治疗。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让人们重视日常养生,强身健体,防止疾病的侵害,远离疾病的痛苦。
说到具体的养生方法,较为普及的常识便是:合理饮食,按时起居,注意寒暖,调节情绪,戒烟限酒,加强运动等。然而除此之外,顺应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,春养生气,夏养长气,秋养收气,冬养藏气,也是非常重要的养生之道,可称之为“四季养生”。
人生活在自然界中,便要与自然界和谐共处。春、夏、秋、冬气候变换,冷暖交替,人的身体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。顺应节气进行调整,就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。反之,轻则带来身体上的不适,重则感染疾病。那么,四季应该怎样养生呢?在我国古代医学瑰宝——《黄帝内经》早有所述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这样说道:
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。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。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。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肝,夏为实寒变,奉长者少。
夏三月,此谓蕃秀。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。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。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。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。
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。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。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
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水冰地坼,勿扰乎阳。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。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。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。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。
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便是:
春季的三个月,是万象更新的季节。天地间充满生机,自然界中的万物欣欣向荣。此时要入夜即睡,清晨早起,起床后要在庭院中散步。散开束发,披在肩上,舒缓身体,以使自己的神志随着自然的生发而生发。不要做与自然背道而驰的事,打个比方说,正如“杀”与“生”相悖,“夺”与“予”相对,“罚”与“赏”相对。这样就顺应了春天生机勃发之气,这才是养生的法则。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,会损伤肝脏,到了夏天,就会发生寒性病变。这样一来,供给夏天生长之气的能力就会不足。
夏季的三个月,是草木茂盛秀美的季节。天之气下降,地之气上升,阴阳交流,各种植物开花结果。要入夜即睡,清晨早起,不要厌恶白天太长。使情志保持平和,不要发怒,使容颜变得秀美。体内保持通畅,使阳气疏泄于外,就好像被外界所爱之物所吸引。这样就顺应了夏天之气,这才是养长的法则。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,会损伤心气,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。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就会不足。
秋季的三个月,是万物成熟的季节。此时,天高风急,地气清明,人应早睡早起,和鸡的起居时间相仿。以保持神志的安宁,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。收敛神气,使秋气得以平和。不使神思外驰,以保持肺气的清和。这样就顺应了秋天之气,这才是养收的法则。若为违逆了秋收之气,就会伤及肺脏,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,到了冬天时就会发生飧(sūn)泄病。供给冬天潜藏的能力就会不足。
冬天的三个月,是万物潜伏闭藏的季节。水寒成冰,大地龟裂,此时不能扰动阳气。人应该早睡晚起,待到日光照耀时再起床。要使神志深藏于内,好似有隐秘在心中。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,把他密藏起来,避开寒冷,求取温暖。不要使皮肤毛孔开张出汗,而令陽气不断地损失。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。违反了冬令的闭藏法则,就会损伤肾脏,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,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。供给春天生养的能力就会不足。
为了顺应四时的变化,保证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克服气候所带来不利因素,平稳健康地度过每一个季节,在饮食上就要有所选择。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食材,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味道,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烹饪方法。